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出生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茅谦为举人,父亲是报社记者。他自幼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因目睹家乡桥塌事故而立志造桥。1903年,他在南京进入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成绩优异。
1911年,他考入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6年毕业。同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回国后,茅以升历任多所高校教授、工科主任等职,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首创启发式教育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1933年,他辞去教授工作,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处长,在自然条件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里程碑。但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推进,茅以升亲自参与炸毁大桥。抗战胜利后,他又组织修复,大桥于1948年3月恢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主持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此后,又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审查等工作。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著作,为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他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茅以升的一生,是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标签:#福地阅读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