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经历 - 早年经历:出身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的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勤奋,随父宦游各地增长见识,培养了对民间疾苦的认知与责任感。庆历二年(1042 年)中进士,后历任扬州签判等职,在任上表现出色。 - 政治生涯:宋神宗即位后,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改革主张,深得神宗赏识,于熙宁二年(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变法期间,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新法,以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 晚年生活:变法受阻后多次被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仍心系国事。元丰八年(1085 年)哲宗即位后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大臣,新法尽废,王安石忧愤病逝。 二、历史贡献 - 政治方面:通过熙宁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 - 文学方面:其散文雄健奇峭,诗词风格高远含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 - 思想方面:形成“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品。
三、人物评价 列宁称誉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毛泽东也肯定其最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人不敷出之不足在于制度弊端,而不应归咎于百姓”的思想。同时,他也有诸多批评者,如北宋的司马光以及近代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等认为其变法过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
标签:#福地阅读网
评论列表